EN 办公通道
正信专 共创美好生活
03-032022
999
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韩文峰1孙云飞1刘健1鹿珍珍1肖昌伦1张亚文1成方舟1成永旭1,2,3

1.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鱼类营养和环境生态研究中心2.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摘要:为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幼蟹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实验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组(Diet1组)、配合饲料组(Diet2组)以及两者1∶1混合组(Diet3组)3种饵料投喂模式下幼蟹生长、消化酶、抗氧化酶及免疫酶活性的变化。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0 d。结果表明:(1)养殖结束时, Diet2组幼蟹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显著高于Diet1和Diet3组;(2) Diet2和Diet3组幼蟹肝胰腺和躯体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iet1组,而灰分含量呈相反趋势;(3)幼蟹肝胰腺α-淀粉酶活性在Diet3组最高(P<0.05),而脂肪酶活性在Diet2组最高(P<0.05);(4) Diet1组幼蟹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而Diet2组和Diet3组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Diet1组;(5)Diet1组幼蟹肝胰腺过氧化氢酶酶活性最高, Diet2组雌蟹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P<0.05), Diet3组雄蟹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P<0.05);(6) Diet2组和Diet3组幼蟹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Diet1组,而在雌雄蟹肝胰腺中,三组间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在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模式下,在合理的种植水花生的基础上投喂配合饲料有利于幼蟹生长、消化和脂肪积累,以及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本研究可为配合饲料投喂模式的推广以及将水花生作为植食性饵料添加到中华绒螯蟹幼蟹配合饲料中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幼蟹;投喂模式;生化组成;消化酶;抗氧化性;非特异性免疫;


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400-020-8288

邮箱:liyang@liyang-tech.com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路京溪桥东侧新百佳小商品市场园区A2栋3、4楼

关注我们
AG电子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闽ICP备12019196号 网站管理员:administrator@liyang-tech.com